东宁市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彩票公益金撬动职能,有效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启动以来,东宁镇所有老区村全都新成立了由村党支部参与的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尤其是东宁镇暖泉二村,培养新型的产业主体和合作模式,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模式和“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对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农业产业内部要素有机融合,激发农业潜力,释放劳动红利,提升农业种植产业规模、品质、效益和效率,增加村民经营性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村集体带动,实施土地托管,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借助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立足暖二村作为优势农产品主产区的特色和优势,率先进行改革试点,鼓励成立家庭农场,将全村土地进行流转给家庭农场,实现农村零散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走集约化、节约化种植道路,建成5000余亩的玉米种植基地,加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逐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推进土地集中经营,在保障农户获得稳定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还有效的转移了富余劳动力280人,这些村民在本村合作社打工就有130余人,其余的选择外出打工,或是从事黑木耳采摘等工作,仅此一项这些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均收入1.5万余元,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让农民在二三产业上分享更多收益,实现了群众聚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此外,家庭农场利用生产规模化推进生产机械化,再进一步推动产品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产品品质的可控化,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公益金撬动,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今年,利用“塞北江南”乡村振兴示范区暖二村土地托管项目,投资400万元购买玉米茎穗收获机、翻转犁、大型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共22台套,用于全村土地托管作业,为全市探索新型土地托管经营路径。为进一步推动种植业做大做强,村党支部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利用这些大型机械,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辐射带动农户50余户;此外,在农忙的时候,先完成本村土地整理,然后为周边的村屯服务,得到的服务收益成为村集体收入,仅2023年秋收,就实现村集体增收15万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农业机械,采取形式多样的经营方式,既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又实现了传统农业产业链条向三次产业的延伸。
老百姓参与,拓展农业服务领域,加快创造新型生产模式
暖二村主导产业的壮大,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入股合作社,产生的效益按入股比例分红。村党支部着眼全村玉米种植产业,筹资建设了烘干塔,并以对外租赁方式引进外来经营者,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还壮大了村集体收入,创新了产业合作模式。目前正在筹资建设玉米粕生产基地,用于拓展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此次暖二村土地托管项目,按照原来设计方案,仍采取对外转包租赁的方式由社会经营者参与经营,租金纳入村集体的收入,此举不但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还开创了新的农业生产合作模式,为三产融合、乡村振兴开拓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