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副校长“抄袭门”续:师生对细节表述不合拍
|
|
记者:没发表过论文,对就业有多大影响?
杨伦:我以前投过几次简历,没有任何回应。投的时候人家就说,你科研方面太弱了,我们不会提供机会的。我这样的博士在北京高校找工作没有优势,所以我投的都是地方高校,不过都没有回音。这些学校招人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你本身的学术水平,这个用论文衡量;二是导师的背景。
记者:为什么选择以前的导师联合署名发论文,而不是现在北师大的导师?
杨伦:我唯一能借力的导师就是陆老师,在外国哲学这个圈子里,王老师的分量没有陆老师大,陆老师是辽宁大学副校长,王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导师。
记者:如果没有前面导师的署名,同样质量的论文,人家也可能不会发?
杨伦:发表论文时,作者在学术圈里的地位和影响是很重要的。我把陆老师的名字写到前面,就是为了增加发表的机会,因为圈里谁认识我啊?
记者:这是一种潜规则吗?
杨伦:可以说是行规。因为我们这些小研究生想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确实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任何学术声誉。杂志也有这种心态,发名人的文章,对他们也有好处。
记者:抄袭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今天的结果?
杨伦:我当时一稿多投,根本没想到《哲学研究》这样的权威杂志能刊登。如果发在小杂志上,很多人可能看不到,也就不太会追究。
作者:关庆丰 来源:新华网 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