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韩国主流媒体23日报道,现年40岁的韩国男子郑南奎曾于2004年至2006年两年时间里,接连杀害13人(其中多为妇女和儿童)、重伤20人,被称作“首尔西南部地区连环杀人魔”。
2006年落网之后,他于2007年4月被判死刑,作为死囚迄今服刑已经31个月。然而11月21日清晨,郑南奎被狱警发现用一根塑料袋搓成的绳子上吊。22日凌晨,他在被送往医院抢救后,终因脑损伤和心脏休克不治身亡。据初步分析,郑南奎可能是因为感觉韩国废除死刑无望后,才畏罪自杀的。
塑料袋搓成绳子
狱中上吊身亡
据报道,自从2007年4月郑南奎被判处死刑之后,一直被收押在京畿道义王市浦一洞拘留所内一间面积仅为3.3平方米(约1坪)的单人牢房里。
当地时间11月21日清晨(上周六)6时35分左右,狱警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在其牢房内一个高1.05米的电视固定架边上上吊自杀。而他用来自缢的长约1米的塑料绳居然是用塑料垃圾袋手工搓制而成的!由于这种塑料袋几乎每个牢房都有,并且郑南奎所在的牢房里未安装闭路监视系统,因此狱方无从判断他究竟是何时上吊的。
众人随即七手八脚地将奄奄一息的郑南奎送往附近医院紧急抢救。经过心肺复苏术等抢救措施之后,郑南奎的呼吸和脉搏基本恢复正常,随后他又接受了CT等精密诊断,最后被转至重症监护室。然而22日0时50分左右,他的病情突然恶化,虽然院方再次采取了心肺复苏术等救治措施,但他最终仍于凌晨2时35分咽气身亡。
法务部表示,郑南奎虽然被送往附近医院接受了急救,但因脑损伤和心脏休克于22日凌晨2时35分被判定死亡。因此有人指出,对死囚等囚犯的管理存在漏洞。
笔记本上留“遗书”
感叹人生如云
据悉,负责抢救郑南奎的值班医生给出了“组织缺氧(脑损伤)和心脏休克”的死因鉴定,但韩国法务部为了进一步明确死因,现已委托国立科学调查研究所进行复检。据透露,狱警虽然没有在郑南奎的牢房内发现他的遗书,但却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胡乱写着:“听说现在根本无意废除死刑。死刑制度问题最近再次……毫无目的来回飘浮的人生,就如云彩一样。”
据了解,在郑南奎之前,同样被判死刑的死囚金某,于2007年2月也在拘留所中利用捆绑铁窗的绳索上吊自杀。
批评人士指出,时隔2年9个月后,拘留所中再次出现在押死刑犯自杀的问题,暴露出现行囚犯管理制度存在着重大漏洞。
两年连杀13人伤20人
被称首尔杀人魔
据报道,从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间,郑南奎曾先后在永登浦区、冠岳区等首尔西南部地区作案25起,他所犯的罪行包括杀人、抢劫杀人和性暴力犯罪,共计杀害13名妇女和儿童(其中有2人受到性侵犯),重伤20人,被称作“首尔西南部地区连环杀人魔”。他因上述罪行于2006年6月被拘留起诉,2007年4月被判死刑。关于杀人焚尸的犯罪动机,他表示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看到火焰,会产生一种迷人的感觉。
在2006年的首尔南部地方法院举行的一审公判中,郑南奎表示:“要不是运气不好被抓住,还会继续杀人。”身着蓝色囚服和白色运动鞋的郑南奎以始终平静的语调承认了所有自己涉嫌的犯罪事实。他在解释犯罪动机时说:“就像想抽烟一样,产生想杀人的冲动。”
郑南奎说:“活到现在,从没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对别的事没什么兴趣,只有想杀人的强烈冲动。”郑南奎涉嫌以残忍的方法杀人并焚尸,他说:“杀完人后,看到尸体,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看到火焰,会产生一种迷人的感觉。”郑南奎还陈述了自己的杀人对象首先是年轻女子,其次是女孩儿、再次是男孩儿。
他说:“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没有一丝内疚,相反很快乐。但自己很怕死。”
郑南奎还表示,现在也能感觉到杀人冲动。被关在独间牢房中杀不了人,真是又急又闹心。”
是精神抑郁
还是畏惧死刑
表面上看,郑南奎入狱后情绪比较稳定,然而专家指出,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京畿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苏永表示:“郑南奎过去曾接受过治疗监护。不知道何时会死的不安情绪和必须独自一个人在单人房里度过一生的孤立感,加重了他的忧郁症。”
不过据韩国法务部推测,郑南奎很可能是因为韩国国内最近要求恢复死刑的舆论高涨,导致他难逃一死的不安感加重,于是在服刑31个月之后,自行结束了生命。在以前的上诉庭审中,郑南奎曾冲到公审检察官面前,高呼:“快点执行死刑。”
据法务部推测,要求执行死刑的主张最近以“赵斗顺事件”为契机再次抬头,郑南奎可能担心自己成为被执行对象,所以自杀。
据报道,韩国在1997年12月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已有12年没有执行死刑。但统计数据显示,韩国停止执行死刑后,杀人犯数量竟然增加了32%。
2008年12月,京畿道一名8岁女孩被57岁的男子赵斗顺强奸致残,随后被判有期徒刑12年。判决一出,引起民众强烈不满,认为处罚过轻,并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要求加重量刑的请愿和抗议活动,甚至有人要求韩国恢复执行死刑。无独有偶,去年12月,震惊韩国社会的姜浩淳骗保连环凶杀案曝光以来,“姜浩淳恐怖综合征”迅速在韩国蔓延,造成了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同时再次引起了关于是否应该恢复死刑的激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