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新闻网讯 最近,哈市南岗区的李姓夫妇正为房子的事着急,他们急于确认刚买的房子到底能不能划入一所“名校”的片儿区。“我到开发商那儿打听,8月份房证能不能下来。又到区教育局和派出所询问,这房子到底是不是学区房。可是目前都没得到确切答复。今年又不许择校了,我们能不急吗?”对儿子的入学问题,夫妇俩可谓煞费苦心。在儿子四岁时周女士就开始为儿子上学做两手准备:择校和买房。“取消‘择校’政策出台后,要想就读某名校就只能买学区房了。今年,我们选的是距小学仅一路之隔的楼盘,是觉得这个楼盘应该能划入学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无论是新建楼盘还是楼龄在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二手房,只要“傍”上“名校”,价格就高得离谱。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在继红小学的对口招生区域里,一套不足40平方米的二手房售价高达42万,而附近一套近50平方米的房子因为不在学区内,售价33万。一家房屋中介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来这里买房子的人大都是为了孩子上学。一旦有待售的房子,很快就会被买走。
五年前买了“校区房”的王先生颇有感慨:“我买了一套31平方米的校区二手房花了23.5万元。孩子毕业后卖了28万,不但省了几万元的择校费,房子也赚钱了。”
“学区房”有陷阱律师来提醒
市民周先生看到某楼盘打出的广告所属校区正是自己要选择的,而且只剩两套了,赶快交钱买了一套。办完手续后到学校报名时被告知,他买的房子并不在学区内,盛怒之下周先生找销售方理论,对方不承认曾有过这样的宣传,周先生想上告,却拿不出相关证据。
在为择校而择房的家长中,像周先生这样吃哑巴亏的并不在少数。
姜女士看好了一套师大附小附近的房子,4楼54平方米51万元,准备成交时房东突然涨价2万元,两人因此吵得不可开交,还找来了各自的亲属参战,经派出所出面调停才了事。
据新家庭房屋中介的工作人员介绍,短短几个月时间,哈市一类学区房从每米6000元涨到1万元以上,二类学区房也从4000元左右涨到了6500元。
高利钦律师提醒说,近年来因买“校区房”引起的纠纷有所增加。购房者切不可盲目轻信,一定事先跟相关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核实情况再做决定。对于购房者来说,要在购房合同中写明学校名称及业主子女是否可以直接进入学校就读等。此外,购房者最好保留项目的广告宣传材料,因为相关法律中有对于消费者的决策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商业广告应视作合同的一部分的规定。
高律师说,如果项目的广告宣传中明确承诺买房可就读某名校,房地产开发企业就必须得遵守。但是,有些项目往往在广告宣传语上采用“打擦边球”的方式,不明确学校名称。这种行为不好界定其是否违约,这就需要购房者购房时要仔细辨别。
欲知学区范围留意学校公示
采访中一位家长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各学校的“片区”范围明确公示。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表示,各学校学区划分由各区自行规定。
哈尔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每年招生前各区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对学区内的适龄儿童人数进行调查摸底,在招生方案出台前在社区、居委会或学校大门上公示,明确招收新生的范围,家长要多关注这些信息。
一位校长提醒说,并不是买了“学区房”就一定能就读对口学校。比如有的学校为了控制适龄儿童过多,会给“学区房”设定一个年限,规定迁入本社区二年方可就读等,因此购房者在购房前一定要向有关部门咨询,再确定是否买房。
均衡教育资源期待更多利好
取消民办公助校是实现均衡教育资源走出的关键一步,更是学生和家长的福音。如果“名校”和一般学校不存在差别,家长也不需为孩子择校而大费周折了,“学区房”房价也不会一路飙涨。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简单。
“如果教育资源配置能够平衡,师资能够均衡,我们当然会就近上学。”采访中,一位家长的心声道出了问题的症结。事实上,由于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本身存在的差距,一些家长还是选择所谓的“名校”。择校禁令出台后,过去打算花钱择校的家长就打起了名校周围二手房的主意。
有关专家指出,均衡教育资源是解决“学区房”问题的关键。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等内容,无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