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至此,此案取得全胜。
记者目击:美丽山村里的白色罪恶
昨天,本报记者搭乘缉毒民警的车辆,在不停地颠簸与剧烈摇摆中开进梅角下村,来到这个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却让两地警方都震惊的制毒工厂。
这是一户建筑呈手枪型的农舍,看起来很破败,门脸上贴的一张“吉星高照”的横幅已经泛白。屋外拉起了警戒线,身穿防护服戴着专业口罩的刑事技术人员正在现场忙碌地调查取证。
走进屋,刺激性的气味扑面而来,让人难以呼吸。与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实验室般的制毒场所不同,这里乱的就像一个垃圾场。制毒原料,半成品,成品,用各式各样你能想象到的容器装着,杂乱无序地堆满了一屋。地上还扔满了各种方便面和白色饭盒,里面有的还剩着汤汤水水,闻之令人作呕。
从压抑的房中走出来,精神为之一振。屋外碧空如洗,回头望去,房子掩映在绿色的竹林中,远远看去显得朴实美丽。从山上远眺,一边是潺潺山泉,清澈无比,一边是茂林修竹,翠绿欲滴。山村很安静,间或传来几声犬吠和鸡鸣,让人有种进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世界的感觉。
记者从当地人了解到,这里是当地的一处水源地,山泉清冽,一直是村民的骄傲。尤其是这个并不富裕的山村,是把当地种植的绿色食品当做卖点,为村民谋福利。毒贩将制毒工厂开在这里,制造的毒品危害世人,造成的污染也让人愤怒。
美丽的村庄,白色的罪恶。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关于禁毒的思考。
不让上海成为毒品犯罪的洼地
——专访上海市公安局缉毒处负责人
从2009年每年缴获200多公斤毒品,到一次性缴获固体和固液混合冰毒2.4吨。这样巨大的数字跳跃,对于上海打击毒品犯罪究竟意味着什么?昨天,记者在广东汕尾采访了正在前方侦办案件的上海市公安局缉毒处副处长童铭。
记者:一次性缴获毒品2.4吨,这在上海缉毒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你认为这其中有哪些偶然性和必然性。
童铭:副市长、公安局长白少康曾多次要求,绝不能让上海成为毒品流入洼地。作为毒品流入地公安机关,积极整合线索资源,顺线深挖经营,打击输送毒品的源头,一直以来是上海警方的打击毒品犯罪的方针。
这一次在公安部的协调指导下,在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陈臻直接指挥下,上海警方下决心抽调精干警力30余名赴粤展开行动,在广东警方支持配合下,从下游犯罪的侦破层层深挖,一举打到源头制毒工厂,缴获冰毒成品、半成品之多,打击力度之大,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这次的辉煌战果,固然与侦查员苦心经营的努力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在打击毒品犯罪上省际合作发挥的威力。随着毒情在全国的蔓延,仅靠单一的团队,要将毒品打干净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合作,信息共享、情报共享、协作侦查,才能打到源头,打到窝点,起到“打团伙、摧网络、擒毒枭”的效果。
记者:近年来上海打击毒品犯罪的总体情况如何?
童铭:从2010年开始,上海缉毒警方破获的毒品案件每年以30%到40%的幅度上升,缴获的毒品数量每年以40%以上的幅度上升,查处吸毒人员的数量每年也有30%的上升。2009年,上海一年缴获的毒品总数只有220公斤,破案2200多起。但到2014年,缴获的毒品超过1000公斤,破案接近4900起。这种大幅上升,一方面体现出毒情的严峻,同时也反映出警方在打击毒品犯罪上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