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准问题确保“火力”全覆盖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日渐深入,一些攻坚点、难点也透过这份调查报告浮出水面。
河南省统计局社情民意中心主任温素清告诉记者,68.2%的受访者认为,吃拿卡要的问题减少了,但部分地区和部门慢作为、办事拖延的问题突出出来了;
48.7%的被访者认为省级党政机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力度最大,而认同市级、县级、乡级改进作风力度的比例分别为19.4%、18.2%和13.7%;
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官僚主义问题在某些省直单位仍较突出,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提拔任用、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在一些地方仍较突出。
无独有偶,我省纪检监察人员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呈现出隐蔽或变异的特点,如吃喝从高档餐馆向内部食堂、农家乐、私人会所、企业转移;在有的乡镇、县直单位,几千元的超市、商店定额发票不附明细,以办公品名义便可顺利入账报销。
“违规违纪不管穿上什么样的马甲,我们都要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坚决打击。”省纪委党风政风室副主任胡云生语气坚定。
“啄木治病”,有的放矢,今年省纪委就将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火力”有专攻:
——开展“严守纪律、严明规矩”专项治理,专治那些纪律松弛、政令不畅的问题。
——开展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专治那些办事拖延、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以及公款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吃拿卡要等问题。
——开展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和领导干部收送红包礼金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回头看”;
——督促教育部门牵头开展规范办学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督促卫生部门牵头开展涉医领域落实主体责任、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督促财政部门牵头开展民生领域资金监管专项治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无论是沉疴积垢,还是歪风变异,纪检监察机关有的是随机应变的‘杀手锏’。”胡云生说,对于作风问题的新动向,省纪委刹歪风的方法和制度也会不断“升级”、发展完善。
明确责任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
“纪”在“法”前,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王岐山同志的谆谆嘱托中,这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尤其给我省的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并引发新的工作探索。
回顾十八大以来的工作,对怎样有效执纪,怎样密切党群关系,我省各级各部门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省制定实施了20条意见并严格落实,并将其融入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纪委九届五次全会上,再做强调,要保持那么一股劲、一股气、一股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驰而不息地把纠“四风”进行到底。
如今,中央的新部署直击主要矛盾,给正风肃纪、从严治党指出了新的方向。
记者在省纪委今年的工作重点中看到,一条条夯实从严治党基础的工作举措赫然在列:
深入落实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两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让“两个责任”落地生根,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
着力解决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突出问题。依纪依法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对问题多发频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和部门,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持续深化“三转”,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要督促党风政风监督系统围绕主业主责聚焦聚焦再聚焦,切实担当起党风政风监督的重大职责。
严格执纪问责,拓宽监督渠道,坚持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双月通报制度,对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正风肃纪,群众感受最深切的是基层的党风政风,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省纪委领导表示,坚持不懈的“啄木去害”重点不在于找出多少条祸国殃民的“蛀虫”,更重要的是还群众一个风清气朗的社会环境,还国家一个清正廉明的执政之基,还党群一种“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着力营造和巩固风清气正的党政工作新常态。记者李旭兵本报通讯员翟耀贾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