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3%法官员额为年轻人留足空间
优秀的青年法官,是上海法院系统未来的希望所在。如何留住这批人,是上海司改进行过程中,着力研究并期望稳妥过渡的重要因素。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上海目前4家试点法院已经完成人员分类定岗工作,首批入额的法官比例为27.6%,其中审判员404名,助理审判员127名,另有153名法官暂未入额但仍在审判业务部门协助办案。剩下的5.4%员额,留给“能考上”的后来者。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现任审判员都能顺利进入33%的队伍,相反,有相当数量的助理审判员(一般为年轻人)反而能够进入“精英法官”的队伍。这与此前媒体及法律界人士的猜测刚好相反—上海司改初步方案公布后,很多法律界人士担心,33%的入额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所有级别高、任职久的审判员和高级法官都能“入额”,而在一线任劳任怨辛苦办案的青年助理审判员却得不到入额机会。
如今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年长的、审判经验不足的“资深法官”反而在入额考试中因为考不过年轻人而被淘汰出局。
李岳告诉记者,与她一批参加入额考试的,共有9名审判员和24名助理审判员,最后经考试确定入额的,只有3名审判员和19名助理审判员—9个审判员被淘汰了6个,24个助理审判员只淘汰了5人。在闵行区法院,总共就只有48名助理审判员。
“员额还没全部用完,剩下的助理审判员只要满足助审两年的条件,就还能再考。”李岳觉得,这是一个“靠谱的”晋升机制。她告诉记者,按照过去的办法,从助理审判员升至审判员,是件“不确定”的事儿,“要法院空出审判员编制来,还要有行政职级空出来,才有机会升职。很多人头发都白了,还是助审员。”而未来,根据新的司改法官遴选规定,担任法官助理满5年,就能参加法官入额遴选。
“史上最科学”遴选机制让年轻人凭本事说话
郭伟清如今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当法官?没问题,大家凭本事考。”即使是法院外围的律师、法学教师,也可以来考。
最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徐汇区人民法院分别“祭”出两个高级别的法官职位面向律师、教师和行政机关法务工作者公开招聘,一个职位是上海二中院刑事类三级高级法官,另一个职位是徐汇区法院民事类四级高级法官。很多人来咨询这两个职位,郭伟清的回答还是那句话,“大家凭本事考”。
他的底气,来自一套被全国法院系统誉为“史上最科学”的遴选机制—确切地说,来自一套“案件权重体系”的软件。这套软件的牵头开发者,即为上海高院负责司改工作的已故副院长邹碧华。
运用这一软件,同样办了197件案子的法官甲和法官乙将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工作量结果。例如,法官甲所办的197个案子中有43件“一般案件”,根据权重系数算工作量53.3,而他另外办的154个“简单案件”只能算3.02工作量,总量为56.3;而法官乙办了183个“一般案件”,算工作量120.7,另有14个“简单案件”,算工作量16.65,这样他的工作总量就是137.4。
也就是说,法官乙实际比法官甲干得多得多。
“多”和“少”的概念,在权重体系里被划分得极为细致。张新说,“简单案件”包括独任刑事建议案件,电信、信用卡、物业费纠纷等民事批量案件;“复杂案件”则划分细致,包括一些知识产权案件、股权纠纷案件、群体性事件案件等。权重体系先是确定一个一般案件的固定系数,再根据案件的难易,在这一系数上增加或扣减系数。
“一般案件”的定性,来自上海高院过去两三年内多个法庭、不同层级法官的办案跟踪数据。从一名法官的庭前接待、开庭、调解、证据交换、撰写裁判文书等各个办案环节入手,考察一个普通案件的耗时,以确定基本系数。
李岳告诉记者,闵行区法院就有一部分高级法官级别的审判员在案件权重体系的考查下,工作量不达标而不得不参加入额考试。按照上海司改法官遴选规定,审判员经“案件权重体系”考核,工作量通过即可入额;未能通过考核的审判员,就须与助理审判员一道参加入额考试,包括笔试、面试。
一些新的现象,令李岳感到充满希望。有的做了多年行政工作的高级法官,在判断自身判案能力不行的情况下,选择退出入额遴选;有的一入法院就从事行政工作的青年法官,在员额制的激励下,重新复习迎考,决定回到审判一线专职做法官。“专业化了,做行政就一路做行政,做法官就专业做法官。”李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