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送低龄孩子出国要慎重
既然父母攒学费不易,这些留学生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学习机会,反而把心用在别处呢?邓洪认为,除了孩子自身原因外,家长在某种程度上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他说,很多家长决定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时,并没有详细了解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缺乏准确预判。孩子留学期间,家长与他们的交流通常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他们心理压力、交友情感等方面的关心和指导。
“孩子在家备受宠爱,出来后可能感觉父母关心不够、自己被抛弃,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由于父母只关心考不考得上好大学,孩子渐渐不愿向父母倾诉其他问题,即便被欺负,也报喜不报忧。”
邓洪20多年前同样以留学生身份来到美国,担任律师18年来处理了大量留学生相关的刑事案件。他说,从自己的留学经历和经手的案件来看,“最大体会是,心智不够成熟、抗压能力不够强的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父母送出国留学一定要慎重”。
他给家长的建议包括:事先实地考察留学地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安全;孩子留学期间多与其沟通,关心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强对孩子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和性教育。
留学服务机构或藏猫腻
据邓洪了解,涉案留学生就读的“牛津高中”主要面向中、韩等国家招生,其中学生大多数是中国人。这所学校“虽然借了牛津的名,但与那所英国名校毫无关系,是一个台湾家庭开办的私立高中”。
他说:“从加州到纽约,美国类似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很多。由于学费较低,这些学校越来越受到留学生欢迎。”
在这里学习的学生虽然身处国外,但学习和生活圈子仍主要是中国人,难以融入本地社会。以涉案的几名学生为例,邓洪说,他们多数“在美国已经待了三四年,但平时主要还是说中文,英文交流仍存在困难,在法庭上需要翻译”。
说到选学校,就不得不提留学中介机构。邓洪说,部分中介在向学生和家长介绍留学目的地和学校时,有“过度包装,虚假宣传”的嫌疑。“他们为了更高利润,找的是学费低、环境差的学校,却向家长宣传这所学校如何如何好”,借此赚取差价。
未成年人留学美国除了要找学校,还要找寄宿家庭,由其代替不在当地的家长担任监护人。邓洪说,随着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渐多、年龄渐低,寄宿家庭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意”。这意味着,一些未成年留学生得不到寄宿家庭尽职尽责的监护。
他举例说,曾有留学生在寄宿家庭游泳池溺水数小时都没人察觉;一些有性侵等犯罪前科的人在治安不佳的地区低价租房,“做起寄宿生意”。在类似寄宿家庭中,“孩子不仅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照顾,还可能面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