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平安播报 地市动态 见义勇为 反腐直击 政法综治 警方传真 平安创建 政法文化 公告发布 诉讼指南 信息公开
精彩专题 检察风云 法院天地 司法之窗 消防安全 交通安全 龙江律师 以案说法 护航龙江 图片精选 视频在线 最新稿件
   
站内检索    
野蘑菇撂倒一家6口2死4危 专家鉴定称有剧毒(图)
2015年07月09日 10:03:56  平安龙江网 【 字体:

 

  专家:误食的是白毒鹅膏菌,50克即致命

  那么,这一家6人到底吃的是什么蘑菇呢?昨天,钱江晚报将家属提供的蘑菇图片发给了泰顺县乌岩岭管理局保护处副处长章书声。

  章书声对野生蘑菇颇有研究,曾写过一篇《舌尖上的毒蘑菇》的论文,在温州市科协主办的2014年科普创作征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章书声说,从照片来看,潘老伯一家食用的蘑菇中,有一种颜色极白、表面还附有颗粒的,就是有剧毒的白毒鹅膏菌。为了慎重起见,章书声昨天又专门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程博士。经高博士鉴定,潘老伯一家误食的白色蘑菇,确定就是白毒鹅膏菌。

  高程博士说,白毒鹅膏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脚上穿靴子(蘑菇根部粗大),腰上系裙子(蘑菇中部有明显不同),头上戴帽子(有菌盖)”。

  根据章书声的转述,白毒鹅膏菌在夏天比较常见,在林地和田地都有分布,毒素分为毒肽和毒伞肽,毒素在体内的潜伏期长达24小时。潘老伯一家人在食用十几个小时后发病,应当与其食用量非常大有关系。

  “白毒鹅膏菌产生的是血液毒素,会随着体液循环,食用后对肝脏的损害非常大。”章书声说,肝脏、肾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在中毒后首先会出现脏器衰竭,“人一旦误食,分量超过50克,病情就比较难控制了。”

  钱江晚报记者发现,在国外,白毒鹅膏菌还有个“死亡帽”的外号,可见其毒性之烈。

  家人:以前吃过野蘑菇,没出过事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了中毒一家的家属黄女士。她说,如今一家人都在医院焦急地等待,盼望着另外几名中毒者能尽快脱离危险。

  “当时,我们家属获准进入重症监护室看望了正在抢救中的病人,情况很糟糕。”黄女士说,原本6人中,年纪最小的小潘在普通病房治疗,但到了前天中午,因为病情加重,也转入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告诉她,现在小潘主要是凝血功能出了问题。

  黄女士说,潘老伯一家每年到这个时节,都会到附近的山上采蘑菇,“以前吃了都没有问题,但这次好像吃的种类比较多,里面有毒蘑菇……没想到问题会这么严重。”

  钱江晚报记者从医院了解到,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里的4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衰竭,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毒素已经渗透到全身,需要置换全身的血浆。”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一旦出现类似的菌类误食之后,首先要催吐,其次,可以用灵芝来解毒,“一年以上的灵芝就有解毒护肝的功效,中毒的患者可以煎服灵芝。”

  目前,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毒患者一家已经收到了约10万元的爱心捐款,但相对于巨额的抢救费用,目前缺口还是非常大。

  延伸报道

  正规市场售卖菌类经过安检,来路不明的请勿食

  温州市龙湾区市场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峰介绍,一般在市场上卖的菌类食品,在售卖之前,都会由当地的菜篮子部门进行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而到了农贸市场后,也会随机接受市场内的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问题食品,会立即停止销售。”

  王峰提醒,不是正规种植的菌类食品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特别是个人采摘售卖的蘑菇,一旦食用不慎,很可能出现类似的中毒情况。因此,大家在选用菌类食物时,最好还是到正规摊点购买。”

首页  上一页  [1]  [2] 
作者:汪子芳 王益敏 王建旸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郑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