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平安播报 地市动态 见义勇为 反腐直击 政法综治 警方传真 平安创建 政法文化 公告发布 诉讼指南 信息公开
精彩专题 检察风云 法院天地 司法之窗 消防安全 交通安全 龙江律师 以案说法 护航龙江 图片精选 视频在线 最新稿件
   
站内检索    
假劣食品为何热衷“下乡”:暴利惊人 监管失灵
2015年08月17日 17:16:57  平安龙江网 【 字体:

 

  暴利惊人

  农村成假烟酒重要销售地

  在各种销往农村的假劣食品中,假酒的暴利最为惊人。

  2014年下半年,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经侦大队陆续接到群众举报称在合肥各处买到了假酒。警方顺藤摸瓜,历时两个月,捣毁了一处制假、售假窝点,刑事拘留5人,涉案价值达100余万元。

  办案民警在长丰哑巴店一处地方找到了制假窝点。这个地方从外面看就像收破烂的,门口堆满了破酒瓶,房子也是农村常见的红砖房,合肥人王某是此处作坊老板。办案民警称,现场有不少酒瓶、包装、还有成桶的白酒。制假过程非常简单,先进行灌装,然后用专门的封口机封口,最后成箱装好,用牛皮纸封好,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来是白酒。

  据调查,王某,合肥本地人,1971年出生,之前因抢劫和强迫交易两次被刑事拘留。这些桶装白酒是王某从四川一处地方购买来的,加上运费价格每斤约3元,酒瓶是从各处回收来的,包装则是从吉林等地购买来。王某雇了4个人,每人每天工资50元,这4人中有的年纪已经70多岁了。

  王某在合肥大通路附近还租有一处仓库作为存放白酒的地方。在现场及仓库,警方共发现400多箱白酒,每箱4瓶或者6瓶包装,品种为种子、口子窖、古井酒。据王某交代,仅10月和11月,他就销售了1400多箱万瓶白酒。而他做此生意已经大半年时间了。他一般以80元一箱批发给经销商,而店内以正常市场价格出售,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这样的假酒窝点在多地农村均有发现。2012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警方成功捣毁新野县一生产、销售假酒的工厂,当场查封假酒一万多件,各类白酒商标20多万套,还有各类包装箱、空酒瓶不计其数。

  据了解,这些假酒用香精、丁酸、乙酸乙酯及专门针对不同口感特质的酱香、芝麻香等原料勾兑而成,再封口、贴上标签,然后“穿上”以假乱真的包装盒,勾兑后的假名牌酒就上市出售了。由于成本低廉,市面售价也很低。警方经过现场调查发现,仅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泸州、赖茅系列的假白酒已经销售了29845箱,主要销往农村地区。

  201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局红山分局经侦大队通过缜密侦查,一举摧毁了一起覆盖多地的特大销售假酒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当场扣押系列假酒2000余件,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生产销售假烟、假酒的不法分子已将城郊接合部和农村乡镇级小超市、小商店作为重点推销对象。由于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假烟、假酒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假烟酒的销售在城郊接合部和旗县农村周边地区蔓延开来。

  监管失灵

  山寨食品在农村泛滥成灾

  近年来,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量也在不断加强。但相比城市较为健全的食品监管体系和市民防范意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越发令人担忧。农村食品市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消废”市场,大量假冒劣质食品向农村地区转移,严重危害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曾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赚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当地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商坦言:“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并承认“问题食品”是专门供应农村市场的。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也曾对假劣食品“下乡”问题作过调查。记者走访山东、河南两省发现,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已达泛滥的程度。在农村大商店、小超市、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山寨货。如“露露集团”饮料“王老世家”“可日可乐”“脉劫”“青岛品牌”啤酒等等。

  仿冒比较严重的是奶制品市场,“优利”“尹利”“嘉蒙牛奶”“特伦苏”“营养强化奶”等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品牌比比皆是。

  某饮料批发商直言不讳地表示,大型商场、超市进验货比较严,山寨品进不去,所以只能在农村市场和小商贩处取得生存。“农民一般不太注意牌子,他们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钱,愿意拣便宜的买……”

  中国农业大学的何宇博士曾对农村的消费环境作过专项调查,他认为,农村是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而山寨食品肆虐农村市场的背后是暴利的驱使。

  在河南省兰考县爪营镇,经营副食品的超市老板任伟表示,山寨品的进货价一般不超过10元,批发商还要0.5元到1元的利润。

  另外一名山寨饮料批发商王先生也透露:“在做山寨饮料的起步阶段,我们去推销时,很多店主说没见过我们的产品不想进货,后来发现比正牌的饮料还热销时,都尝到了甜头,后来就主动联系我们拿货。”

  “把农村消费者当成‘消废者’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有专家在谴责不良厂商的同时,对山寨食品的生产原料、农药残留、添加剂量使用等问题表示忧虑,“食用这些山寨食品的很多是儿童,儿童对刺激反应敏感且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摄入问题食品会影响健康,严重的将造成极大危害”。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的现象,新华社记者曾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得到的答复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作者: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郑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