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车上有啥?
药箱竟无急救药“哪敢给病人用药”
4月24日中午,另一家租赁单位经营者表示愿意带记者去看车。为了更深入观察,记者邀请了一名三甲医院医生一同前往。
从南方医院向北直行500米,在新一佳超市北门旁的停车场内,停了数十台救护车。“你看,这些面包车其实也是救护车,但他们的就没我们正规”。这位河南口音的年轻男子走到停车场东面,指着一辆车牌号为粤L PH 120的救护车说:“喏,这就是我们的车”。
乍一看,这辆救护车有警灯和报警器,车顶还有120标志,外观与医院配备的救护车一模一样。
打开车门,可看到车辆后部有一张可移动担架、两个长排座位和一个靠背座椅,车上配有呼吸机、氧气瓶、吸痰器、心电图仪。粗略观察,基础救护设备都有。不过,车内凌乱不堪。拖把立在门口,车内还有盆、桶、空矿泉水瓶和沐浴露。
“上车前肯定会打扫一下”,男子说。
“急救箱里居然没有药!”医生很是震惊,“撇开设备能不能用的问题,当出现血压下降等症状的时候,光给病人吸氧能有用吗?仅靠设备是根本无法完成救治的。”
“我们哪敢给病人用药啊。万一出了问题咋办。”男子答复说。
根据救护车的行业标准,正规救护车内应配备诊箱、供氧系统、担架、心电图机、输液导轨或吊瓶架、照明灯。救护车应装备警灯和警报器。救护车车身四周应当标有卫生部统一的医疗急救标志,车体两侧中部标明单位名称。
对比
正规救护车靠补贴亏本经营
一位从事急诊工作多年的医生告诉南都记者,由于目前正规的转运救护车远远不够,“当下的需求大于供给,才会有黑救护车们的生存空间。”
长途转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始于部队医院。直到2002-2003年时,救护车车载设备越来越先进,有了正规的呼吸机、小型监护仪等常见设备后,才有了转运ICU病号的条件。“但是收费一直都没有一个标准,采用的是协议定价。”
“这是因为卫生部门跨市跨区无法制定价格。”该医生告诉记者,广州1987年建立120.但是当时120并没有行政拨款,只是社会筹资组建运营120急救中心。
“救护车收费的全国统一价格是3 .5元每公里,这是1996年以前定的价格。目前仍然在沿用当时的定价,只有北京已经调整到了7元每公里。但是油费上升得很快,最贵时达到8元每升。”
根据物价、劳动力成本计算运营成本费用,1996年广州救护车出诊最低成本约为120元一趟。到2000年上涨为150元左右,2006年升至350元,2010年则为580元。“这里面包括了油费、设备使用费、随车医疗人员工资、车辆损耗等等费用。”
“价格开高了老百姓不答应,开低了养活不了医生。”该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在救护车上除了司机理论上需要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外加两名担架员。“580元这个成本,只够在车上配备一名担架员。”其他人员和药物得另算。
2006年广州市政府承认救护车出诊价格倒挂,为保证120出诊的公益性,每年从市财政拿出一部分钱用于购买救护车及车载设备,并每年划拨200万元给急救指挥中心用于出诊出车人员的培训考核。
“每出一趟车亏150元。”该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按照2011年广州市急救中心出诊成本的调查数据,各大医院的救护车都处于亏损状态。经过第三方调研及测算,2011底由市卫生局上报市政府改变补贴形式及金额,报2012年市人大通过,正式列入市财政预算,即现行每年2000多万的全市补贴,每家医院根据出诊出车数量补贴20万-60万元左右,才勉强保持收支平衡,不再需要院内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