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专项治理为突破以“互联网+”为驱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
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冬
福建省高度重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传达贯彻。10月17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全国会议精神汇报传达时提出要认清形势,进一步突出主要矛盾、主要问题,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党委要抓总,各方要密切配合等四点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国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常委会部署,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着力点,以治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为动力,促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
一、坚持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电信诈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寄递物流、危险物品、毒品问题、执行难问题等“六个专项治理”工作部署后,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行动迅速,切实把“六个专项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实化实施方案,层层传导压实责任,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设区市全部建成反诈骗中心(平台)并投入运行,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立案数、群众损失数下降,破案数、刑拘数、逮捕数上升“两降三升”态势;肇事肇祸致人死亡案件起数和致死人数同比下降68.4%和70%;省邮政业综合监管平台和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危险物品“一体化”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毒品问题高发态势得到遏制,执行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下阶段,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的指示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把各个专项治理推向深入。一要坚持系统治理。针对“六个专项治理”每个环节存在的短板,拿出系统解决办法,打出“组合拳”才能见到实效。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问题为例,既要从排查发现、登记建档等源头上拿出实招,又要用以奖代补、随访等方法落实日常管控措施,对3级以上重点患者要通过专科医院、强制医疗所建设强化收治能力保障,最后还要以案件倒查、通报问责的制度来督促落实责任。各方面多管齐下、做到标本兼治。二要坚持综合治理。用好综治的方法手段,推动各方面各环节紧密配合、有效互动、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情况通报、线索转递、联合执法等协作机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善于运用新的载体和手段,把各行各业中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把各种资源、力量、手段统筹起来,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风险联控。三要坚持依法治理。今后的专项治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强调法治,强调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推进专项治理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努力使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成果,为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提供制度支撑。要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形成全面守法的社会氛围。四要坚持源头治理。把专项治理和推进“三化一龙头”(以责任制为龙头,推进立体化防控、网格化服务、多元化调解)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立体化防控,把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群防群治紧密结合,切实从前端治理中查找普遍性趋势性问题;更加注重多元化调解,完善各部门整体联动的工作运行平台,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更加注重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建设城乡一体、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的基层网格化综合平台,努力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更加注重综治责任制落地见效,为专项治理提供有力依托。
二、以“互联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信息化是推动社会治理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性的重要手段。要以基层网格化为基础,强化网格队伍保障,规范网格队伍职责任务,规范“网格巡查、信息采集、源头发现、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效能督察”的闭环工作流程,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重大问题及时上报,群众诉求全程跟踪,确保网格内每件任务都有人对接、有人落实、有人负责。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全力推进“省市两级平台架构、省市县乡村五级穿透使用”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发挥“1+1﹥2”的整体效能,在共享别人数据的同时首先开放自己的数据,共同分享数据红利。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推进“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加快开设“易治理”、“易服务”、“易创业”等模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的便民办事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把便民服务搬到居民“家门口”。要以实战化为目的,围绕实战、服务实战、实战引领、实战检验的要求和管用、实用、好用、爱用的标准,搞好“互联网+”实战应用,把互联网+的技术与综治工作的传统项目对接起来,找到互联网+综合治理的最佳切入点和最佳实现路径,让综治工作激发新的动能。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管理平台、电信网络反诈骗平台、邮政业综合监管平台和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数据缉毒实战平台、危险物品“一体化”平台、法院执行指挥系统等一大批实战应用平台,优化职能、改革机制,提升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水平。要以社会化为方向。善于运用市场思维、市场机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善于运用利益引导、商业运作推进开放共治,善于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外包、保险等方式化解矛盾、防控风险,最广泛动员社会、企业、市场的力量,形成多样化治理模式,努力实现社会共治。
三、以金砖国家首脑会议在厦门召开为契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建设
明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厦门市举办,这既是展示福建形象的重要机遇,也意味着沉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我省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注重大数据运用,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围绕社会治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总目标,统筹规划一批接地气、实战化的大数据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社情、警情、案情、舆情“四情”社会稳定指数研究,采集信访、公安、法院、网信等部门相关数据信息项,加强分析评估、监测预警、动态研判以及可视化展示等。加强公共安全风险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涉及公共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升公共安全风险的感知、预警能力。加快肇事肇祸、吸毒人群、社区服刑人员、行为偏激人员等重点人群基础信息库建设。探索开展区域人群热力、手机信号强度、地图搜索请求等实时动态监测及大数据分析,提升社会治安稳定动态掌控把握、精准研判预警能力。突出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积极推进专群结合,善于运用新的载体和手段,探索建立众创众包、共享共治社会化动员机制。积极推进条块联动。加快推进综治中心建设,省里将依托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挂牌成立省综治中心,作为全省实战化、实体化指挥平台。市县乡村同步推进综治中心建设,盘活用好资源,把基层资源力量统筹起来,完善各部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创新机制制度,推进社会治理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诚信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点对点”网络法院执行查控系统,加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的采集、管理工作。发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与征信系统对接效应,加大对拒不履行生效裁判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打击力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加快综治信用机制建设。依托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立综治信用信息系统,推进全省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无缝对接,实现综治审核更精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加快推进综治责任机制。省“两办”出台的《福建省健全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对责任签订、目标管理、督促检查、考核评价、表彰奖励、督导问责等提出硬性要求。要用好这一尚方宝剑,用真通报、真约谈、真督办、真问责,真正使铁规发力、禁令生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参照文明单位、绩效考评奖励办法出台激励政策,对考核评价为优秀等次先进地区和成员单位进行奖励。着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要加快推进“雪亮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统筹整合,在县级以上搭建视频图像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视频监控资源。健全基础标准规范,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的要求,加快重要部位、复杂场所和农村薄弱地区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努力实现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加强跟踪评估问效,市、县两级要建立评估制度,由综治委和公安机关牵头,成立专业化工作小组或专家团队,定期评估研判,及时发现解决突出问题。要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省人大常委会抓紧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地方立法,进一步统筹各方资源,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发挥当地劳模、名人、调解能手的影响力和威望,设立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积极开展“金牌调解室”“金牌调解员”评选活动。加快建设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在线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基本信息库。要加强社会面综合稳控。深入查找在防范暴恐袭击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范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中还有哪些薄弱环节、突出隐患,推动有关措施落实,提高布警率、管事率、查处率,最大限度挤压现行犯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