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大庆市大同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利用网络视频为家住外地的当事人提供了便捷服务。北安市居民贾某因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欲向该院提起诉讼,但由于其体弱多病,不便到法院参与诉讼,遂委托一名律师作为其诉讼代理人。为避免贾某往复奔波,大同区法院立案庭通过微信视频核对了贾某的身份、核实了贾某签订授权委托书的全过程,得到认可与好评。为因年老、疾病、伤残、交通等原因不能或不便来法院的群众提供网上办事、上门立案服务,是该院强化立案信访窗口建设、拓展便民服务平台的举措之一。大同区法院坚持发现、整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该院从立案环节入手,在解决群众诉讼难题、诉前化解纠纷方面进行了探索,设立了便民服务站,让群众接受更加便捷、高效、人性化的司法服务。
换位思考,让工作作风“更好些”。该院以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坚持立行立改,首抓立案环节,除每日对立案场所进行清扫,给群众提供一个舒心的诉讼场所外,还引导法官从“假如我是一名当事人”的换位思考做起,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为当事人办实事,方便当事人诉讼。为减少当事人往复奔波,该院借鉴金融行业的服务规范,只要还有一位当事人,立案庭和法庭立案人员就不下班;针对辖区农村面积大、群众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为不识字、不便书写的当事人免费书写、打印起诉状;节假日、集体开会期间在门口张贴法官联系方式,以便群众能够及时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便民服务,让群众诉讼维权“更快些”。不断推进立案窗口的建设,更加妥善地应对日益纷繁复杂的业务需求,为群众到法院立案、咨询提供更大便利。将立案信访大厅更名为诉讼服务中心,投资5万余元,增加复印、传真、导诉、诉访分离、电子触摸查询、绿色通道、司法救助等便民为民项目,立案、信访、调解做到了分区而设、相对独立,接待、立案、排期、收费等各种标记明显,“一站式”办理全部立案事项;配备了饮水机、休息桌椅、书报架、针线包、药品箱、老花镜、钟表纸笔等便民设施,并设置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多媒体信访接待室;将立案区、办公区原有的单色显示屏更换为多媒体高清显示屏,通过图、文、影音等方式循环播放群众关注的开庭公告、法律法规、诉讼指南等信息。充分发挥立案庭和人民法庭的诉前调解职能,年初以来诉前化解各类纠纷80余件;为避免群众往返奔波,提高立案效率,该院作出“三个一”服务承诺,诉讼材料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凡手续齐全、符合立案条件的一日之内办妥立案手续并发给开庭通知;重大疑难情况需请示、审查的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审查结果。
整章建制,让群众监督“更准些”。该院立案工作形成了依托“十项制度”、完善“八个功能”,人人身上有担子,件件工作有流程,确保工作日全天候立案、信访接待的格局,用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更好的精神面貌接受各界群众监督。实践中,该院建立并落实告知制度、优先事项快速办理制度、诉讼风险提示制度、重大信访案件立案请示制度、院庭长轮值制度、首问负责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办事公开制度、文明接待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十项制度,完全具备了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和信访接待八个功能。把干警的业务行为和言行细节均纳入规范化管理、接受全社会监督,同时倡导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塑造团结、奋进、友善的工作氛围,形成优质高效服务的合力。
排忧解难,让困难群众心中“更暖些”。该院积极贯彻上级法院关于开展司法救助的指示精神,对申请司法救助者的案件及时处理、及时审核、及时批复,急事急办;对行动不便、有特殊困难的当事人登门送达、登门询问、登门立案;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债务纠纷案件及部分执行案件予以缓、减、免诉讼费,使一大批民商事案件得到及时处理,真正践行“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的诺言。同时注意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干警自发拿出个人工资,为年老、体弱、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买水、买饭、出钱打车,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立案庭干警为帮助困难当事人人均支出近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