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0日讯(记者 包海多) 孙东元的父亲和兄长都是监狱民警,毕业后孙东元经过公务员考试也考入北安监狱,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参加工作后,他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并一步步走上监区领导的岗位。 ![]() 孙东元和同事议事。 身体力行“小题大做” 孙东元所在的北安监狱一监区服刑人员中原判无期死缓人员占总人数的70%。每天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还要组织这些人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组织参加劳动改造,确保监管安全,样样工作对孙东元都是一种考验。为了做好监区工作,孙东元和监区一班人把民警队伍建设当做监区工作的关键,把制度的约束力和个人的自身素质提升结合在一起,不仅让监区民警做到严格执法、令行禁止,而且还营造出民警之间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浓厚氛围,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孙东元按照监狱监管工作精、细、严、实的工作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开展监区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监区氛围。每一项工作他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每天他几乎都是第一个来到监区,常常又是最后一个离去,带头坚守在“三大现场”。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令行禁止成为他所在监区民警的工作底线。如果你问他们监区民警怎么做到的安全稳定,监区每个人都会告诉你这样四个字“遵规守纪”。孙东元平时性格比较随和,他常说能在一起工作就是缘分,是兄弟,他了解每一个民警的基本情况,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但是从工作纪律方面,他可是有名的黑脸,用他的话说监管工作就是战场,时刻存在突发危险的可能,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次一个青年民警因为一个临时性工作离开了现有监管岗位,孙监区长发现后,在全监区民警大会上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虽然这个青年民警当时感觉很委屈,但是经过大家的分析厉害关系,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小题大做”,在具体问题中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监区民警遵规守纪意识逐步提升,严格执行规范和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近年来,在历次工作检查中,从来没有发现任何违禁品,也没有发生服刑人员违纪违规问题。 疏导教育温暖心田 孙东元细化了服刑人员约谈民警工作细则,把被动谈话变为主动约谈,避免服刑人员在思想沟通中存在的各种顾虑。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重在改过自新。为了从思想上扭转他们的价值取向,孙东元主动参加心理矫治培训班的学习,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他注意在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和专业的教育方法,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矫治,打开了服刑人员的心结,转变了服刑人员的思想。 服刑人员王某一直存在抗拒改造情绪,思想比较消极。有一次,在监舍腹部突发绞痛,大粒的汗珠顺着脸淌,他也没向民警反映。但当孙东元和监区民警发现情况后,立即把这名服刑人员送往医院,医生确诊说是急性阑尾炎,幸亏送来的及时,否则情况很危险。住院期间,民警们精心护理王某,让王某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心理防范和顾虑一下子打开了,主动找民警谈了自己的改造想法。从此王某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脸上也有了笑容了。 ![]() 孙东元直到青年民警工作。 学习技能安身立命 “很多劳动习艺专业知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懂,也就无从谈起如何落实教育改造工作了”。孙东元找来相关专业的基础书籍,不但自己贪黑起早的学习还与同事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不懂就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向业务熟练的民警学习。从工作流程和工艺技术学起,三个月后,驻狱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对他的技术水平翘起了大拇指。在他的带领下,监区民警都成为了成熟的技术指导员,他和监区一班人按照工作技术难度,对所在监区服刑人员进行了重新编组分类。他常说,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本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带头做的。他组织服刑人员开展学习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服刑人员技术熟练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名刑释人员在深圳一家服装厂担任服装生产线组长,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6000元。有的刑释人员和家人一起开办了小型服装加工厂,月收入万元以上。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培养服刑人员一技之长,为刑释人员再就业和成为守法公民的根本保障。 孙东元常说,监区民警尽职尽责要成为工作常态。他所在的监区有23名民警,平均年龄43岁。他善于给年轻民警压重担,让分监区民警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监区有个青年民警,患骨细胞瘤,手术后监区没有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这个民警每天就坐在劳动现场,与有思想问题的服刑人员谈谈心,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积极改造。正是有全监区每个民警的不懈努力,才能确保监管安全稳定。2015年以来,该监区民警有8人次受到各级奖励,3人提任领导干部,监区被党委评为党员示范区。 链接:个人简介 孙东元,男,197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1992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黑龙江省北安监狱监区长,历任副科长、监区长等职。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两次被评为省直监狱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