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3日讯(记者包海多 编辑李玥)王滨冬爱好文玩,也是足球健将、滑雪高手,他的朋友不少,爱好众多……然而这样一个有趣的男人却从事着需要沉默和坚守的工作——监狱人民警察。

工作中的王滨冬。

  2014年12月,王滨冬从黑龙江省呼兰监狱出监监区调入新成立的十五监区分管监区改造工作。十五监区又称患病服刑人员监区,监管改造、医疗救治任务艰巨。

  推己及人争分秒

  面对“从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转变”的新形势要求,监狱民警要做好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尤其是对罪重刑长,体弱多病,老病残类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要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更多的给予关心和帮助,及时解决老病残类服刑人员在生活和改造上遇到的困难,从其内心深处消除绝望情绪,缓解思想压力,同时加强与其亲属之间的沟通联系,对病情变化及近期改造状态及时反映给家属,让家属既能实时了解到服刑人员近况,又能借助亲情帮教力量促进服刑人员改造,即便服刑人员出现病亡,家属也能积极配合处理相关事宜,这既是推进狱务公开、提高执法公信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更是监狱人民警察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黑龙江省呼兰监狱十五监区副监区长王滨冬。

  2014年12月31日,服刑人员刘某因患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晚期,在下达病危通知书后提请保外就医,服刑人员刘某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而又马上面临元旦放假,王滨冬一刻不敢耽搁,一下午时间借同事的私家车往返于呼兰、哈尔滨之间多次,等审批完所有手续,已是当天18时30分许了,王滨冬和两名同事顾不上吃饭,马上联系救护车,将服刑人员刘某送至具保人户籍地绥化,等返回到哈尔滨时,已是次日凌晨了,此时王滨冬的爱人仍在家中等待他的归来,面对饥饿乏累的身体,王滨冬更多的是心里对家人的亏欠。

  春风化雨润心田

  2015年7月服刑人员宋某,因患脑血栓后遗症,语言表达不清,生活不能自理,但释放在即,原女儿的联系方式始终无法联系到其女儿,王滨冬通过宋某户籍地司法局联系到宋某的哥哥家,服刑人员宋某的哥哥无单独住所,借住在其女儿家,以无能力赡养宋某为由,拒绝接收宋某,王滨冬又在当地司法局的协调配合下,与当地村政府达成共识,为宋某提供每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至此,将刑释服刑人员宋某送至原户籍地并成功交接。

  2017年3月至5月期间,服刑人员王某因患肺结核、喉结核、糖尿病、心衰等各项疾病,5次外出就医,3次外出住院治疗,其中两次在黑龙江省传染病院住院,共40余天,在面对服刑人员王某肺结核发病期,喉结核高度传染,需与其同病房贴身戒护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服刑人员王某的就医权利,十五监区全体民警义无反顾的承担起服刑人员王某的戒护工作,每三天就需要值一个班的工作强度,高频的值班和高度传染风险,使个别民警出现了抱怨情绪,王滨冬作为监区领导,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了传染病院的戒护工作,白天回监狱处理各项工作,晚上回传染病院戒护,一直持续到服刑人员王某出院,这一干就是40多天,此时王滨冬的儿子刚出生4个月,同事们心疼的跟王滨冬说:“滨冬,回家看看孩子吧,你媳妇自己能照顾过来吗?”王滨冬说:“没事,我爸我妈在家帮看着呢”,其实谁又能知道,他何尝不想回家看看、抱抱儿子,可他不能,他是监区的领导,需要为工作和干警负责,他是父亲,如此高的传染风险,他不能危害家人的健康,他只能选择默默地奉献,默默地感动他人。

  工作就在这里,是工作,是责任、更是监狱民警的使命。面对这些我们无法躲避,更不能躲避,那么如何去舒缓工作的压力呢?王滨冬自有他的一套理论。在工作之余他组织民警们组成足球队,组织篮球队,更带动许多身边的民警参加各种运动,通过这些运动释放工作中的压力。

  在工作中他是奋勇争先的副监区长,在休憩的日子里,我们也能在运动场上,看到这名年轻的警官挥洒着汗水,他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展现着年轻一代监狱民警的自信和青春。

  链接:个人简介

  王滨冬,198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07年9月参加工作,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历任黑龙江省呼兰监狱管教员、副分监区长、分监区长,2012年12月提任出监监区副监区长,现任十五监区副监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