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庆市公安局有一名民警,是大家都公认的好大哥、好师傅、好助手和局里的“金刚钻”。他就是夏宇,大庆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巡察防暴二大队大队长。1989年4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先后被评为大庆市公安机关“铁人式公安民警”、“黑龙江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龙江工匠”、“全国安检排爆先进个人”、“全国大型活动安保专家人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嘉奖8次;先后荣获“全市公安机关刑侦专业旗帜”“全国十佳优秀排爆手”荣誉称号;“全国公安机关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金”获得者。


恪守初心谱忠诚,小人物大志向
作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并把这四句话做为他从警立业的“座右铭”,每日工作对标对表的“整容镜”,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誓做一名保一方平安,护一方正义的优秀人民警察。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紧跟新时代要求,不断补强精神之钙,在巡特警支队率先开展“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党旗挂起来,党史讲起来,警徽耀起来”等岗位承诺践诺系列活动,提升中队民警政治意识,强化政治规矩,永葆人民警察政治属性。他本人也两次作为全局的学习典型,在全局大会上做交流发言。作为“铁人式公安民警”他接处警2000余次,恪守警规,做到闻警即出,化危难于第一时间,无一延迟。作为“全国安检排爆先进个人”,他安检排爆300余次,做到闻令即动,救生命于一线,无一差错。作为“全国十佳优秀排爆手”,他排除各类爆炸装置40余个,成功处置爆炸警情100余起,做到毫发无损。在一次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奋勇争先敢担当,以严格自律践行党员先锋模范,彰显了人民警察心系群众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政治本色。
1992年2月,国内发生的一起公交汽车爆炸案,造成人民群众3死23伤,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此后,他将“救生命于毫秒之间,解危难于光线之中”作为他排爆事业的源动力,深研防排爆理论和工作实践。为此,他还专门报考了相关函授学业,不断钻研炸药、爆炸学、物理、化学、无线电等相关知识,研究排爆理论和实践。最终,在1996年考入公安部安检排爆人才培训班,如愿成为一名真正的排爆警察。为快速提升工作实践能力,他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加油充电,先后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防暴技术中心业务培训、物证鉴定中心爆炸处培训;以及安检排爆及爆炸现场学习班、美国防爆专家培训班等20多个专业班次学习,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也为今后的工作夯实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


牢记使命苦钻研,小警察大专家
多年来,他不断摸索爆炸犯罪情况趋势和安检排爆工作的现实状况,深入理论研究,撰写了《论安检排爆实验室在现实工作中作用》《爆炸物处置行动的几点思考》等十余篇学术文章,并针对辖区内的几家大型国企的相关安全防范情况,研究了一系列可行性极强的安全防范措施,也为全市防爆行业工作提供了可行性参考。他针对当前爆炸犯罪繁杂化等问题,牵头创办“夏宇排爆实验室”,精心实验,带头攻关,制作模拟爆炸装置和器材200多件套,创新各类“排爆法”,有效降低爆炸装置危害、排爆人员实战风险,极大提升安全排爆质量效率。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是其匠心使然,近年来,他甘为人梯施教,先后参与省市组织的排爆教学20多次,应邀赴外省地讲学6次,共有300多人受到专业培训,为本单位培养专业能手9人,有效促进了全市公安机关安检排爆队伍建设,提升安检排爆水平。他参与编写的黑龙江省公安机关排爆手册,被做为全省公安通用教材下发使用。他所带的大队中有5人成为排爆专业能手,所在单位被评为“全市公安机关优秀基层单位”、大庆市公安局“铁人式警队”并多次立功。


直面生死勇担当,小个头大英雄
排爆这个行业,危险性极高。据统计,当年与夏宇同志同期的34位排爆战友,已有4名牺牲在排爆现场,5名受重伤致残……,但这些,并没有吓倒吓倒这位身高一米六几的“矮汉子”,反而更激发了他火线排爆的决心和斗志。2001年的大年除夕,他在零下31℃的严寒中,室外赤手作业40多分钟,成功拆解了一个装有大量氯酸盐炸药和钢珠的礼品盒爆炸装置,叫响了“从警誓言”。2005年10月的一天,犯罪嫌疑人在索要钱财的同时,声称在弃尸的车内安装了爆炸物,夏宇同志直接趴在死者身上对车内相关可疑部位进行排爆检查,叫硬了“舍我其谁”。2009年9月,历时2天,在追捕公安部A级逃犯王厚军时,面对持枪暴徒,他不顾个人安危,驾车冲在第一位,渡江追在第一线,与战友密切配合,终将犯罪分子缉拿归案。2012年12月,在处置安达市一个爆炸物现场时,历时9个小时,成功将一个二元爆炸装置分解,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显英雄本色。2016年11月,历经3个小时,于凌晨0时30分成功的将贩毒窝点内的一个爆炸装置安全排除,化危难于一线,彰显了使命担当。

光与火之中,淬炼了夏宇同志一名人民警察的无畏与担当;大与小之中,彰显了夏宇同志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奉献。(任子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