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2020年春节的平静。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在黑龙江,有一个特殊群体,在特殊的抗疫战场上,用最美身影“逆行”而战。他们,就是监狱民警。
大墙背后、小小池城,既要防范疫情,又要维护稳定。没有网络通讯、没有娱乐休闲、没有家人的陪伴,有的是高度紧张、连续作战。他们用责任担当、精细管理,守护一城,将疫情拒之城外。
两个多月来,他们与家人“失联”,忍受离别的煎熬。上网、刷剧、看直播、那个让很多人宅到百无聊赖的家,是监狱民警们奢望的“港湾”,是无限惦念的牵挂……
亲人去世他们在封闭执勤
“穿上警服,就要对得起它”
有人说,亲情是一场倒计时的爱,可对于牡丹江监狱十七监区民警王卫江来说,与父亲这份亲情的时钟,却永远停留在了2月26日16时40分。
“哥,咱爸快不行了,可他不让告诉你,怕耽误你工作......”2月25日,听着电话那头弟弟略带哽咽的话语,已在单位备勤半个多月的王卫江大脑一片空白。当他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深度昏迷失去了意识,一夜过后,这位78岁的老人再也没有醒来。
父亲生前对三个子女要求严格,孩子们怕他又敬他。51岁的王卫江记得,1990年,他的胳膊骨折,按医生的说法,“可能接不上了”。父亲来到医院看到受伤的长子,他装作平静,但难掩心疼,他转身擦泪的动作,印刻在王卫江的脑海里。那是他记忆中,父亲生平唯一一次流泪。也是在那天,他懂得了:父母再坚强,孩子都会是他们一生的软肋。
父亲猝然离世,但他留给家人的悲伤却是永恒的。王卫江是家中唯一的警察,从警二十多年来,他陪伴父亲的日子屈指可数。每次家庭聚会却因工作要回到岗位前,父亲都会嘱咐道:“去吧,好好干,要无愧于自己的一身警服……”王卫江深信,即使在另一个世界,父亲依旧会为身穿警服的他感到自豪。
封闭执勤期间,佳木斯监狱一监区民警王洋,也痛失亲人。王洋2月21日开始隔离备勤,3月12日他接到母亲电话,得知自己最爱的姥爷已于3月10日驾鹤西去。“不要因为家里的事影响到工作,这也一定是你姥爷想要看到的。”电话那头,母亲含泪说道。
王洋的父母都是监狱民警,姥爷为之骄傲,“因为他们既是警察又是特殊的老师,既是心理医生又是特殊的家长。”父母工作有特殊性,王洋年少时,家人总是聚少离多。照顾王洋,成为姥爷的一项重要工作。祖孙俩平淡生活中的温馨场景,令王洋至今念念不忘。

王洋备勤期间坚持学习
2011年,王洋在姥爷的鼓励下报考监狱系统,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当他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姥爷对他说:“穿上它,就要对得起它,对得起国徽,对得起人民。”从警几年后,王洋理解了姥爷的深情嘱托。今后的日子里,他也将更加努力工作,无愧于深蓝色的警服。
双警家庭的心酸与坚守
“疫情过去,咱们一家去武汉看樱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龙江人“逆行”而上。但当警察遇到警察,当亲情遇上疫情,他们的奉献远超常人想象。
呼兰监狱民警张国鑫,2019年末荣膺由司法部等六家单位评选的“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称号。今年大年初二值班时,刚好接到监狱封闭管理的命令,他马上按要求传达命令、召集人员,“疫”无反顾,成为第一批封闭管理的民警。张国鑫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深入监区一线,维护监管改造安全。截至3月30日,他已经与家人“失联”65天。

张国鑫??????????????????????????战阳
张国鑫的妻子战阳,是一名警察,也是一名医生。1月27日,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成立发热门诊,战阳申请加入第一批发热门诊医生队伍,驻守抗“疫”阵地。防疫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战阳只能把7岁的女儿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对孩子和老人,张国鑫夫妇充满愧疚。但疫情就是警情,他们只能奋勇向前。他们打算,“等疫情过去,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有机会的话,去武汉看樱花。”

张楠一家
3月18日,黑龙江省监狱系统50名女警整装出征,驰援武汉。鸡西监狱干部警务科科长张楠,就是援鄂女警的其中一位。张楠和丈夫刘军,是双警伉俪。疫情开始以来,这对夫妻坚守工作一线,合力抗疫。疫情当前监狱实行封闭式管理,张楠要做好数据汇总,人员调配和疫情防控临时性工作。刘军现任鸡西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行动大队大队长,1月23日开始带着伤病开启战“疫”模式,进行防疫排查工作。两人工作繁忙,13岁的儿子只能托付给老人照顾。
张楠出征武汉,将在新环境面临新挑战。她的父亲是鸡西监狱一名退休民警,3月17日,他写下一封家书为女儿加油鼓劲。
张楠是家中的独女,但因工作需要,她只能舍弃小家。春节前夕,母亲手术后,从北京返回家中。因为工作繁忙,张楠只与母亲短暂相聚两次。腿脚不好的父亲,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职责。张楠的奶奶91岁,三月中旬老人因心衰入院治疗。她出征武汉的消息,并没有告诉奶奶。前两天,老人出院了,一直惦念着张楠。家人视频聊天报平安时,张楠不敢上线,怕奶奶看到就“露馅了”。
与儿子视频,张楠屏蔽思念类的话题。但懂事的儿子会为妈妈打气“加油,好好回来……”张楠说,如果人生有永久的避风港,那就是亲情吧。
封闭执勤错过妻子产检、分娩、宝贝出生
“嘿,宝贝,你的爸爸是抗疫英雄”
人的一生,由很多重要的时刻交织在一起,成为最美的回忆。对于一名父亲来说,陪妻子产检、分娩,见证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无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然而,因为疫情,很多龙江监狱民警中的准爸爸、新爸爸,“撇下”妻子,选择坚守在岗位上。民警进入监狱内严禁带手机。他们是特殊抗疫战场上的英雄,但他们也是普通人,只能将对妻子的牵挂埋在心底。
在封闭执勤40余天后,3月29日,新康监狱民警刘彬终于回到家,见到还有不到一个月即将生产的妻子。2月11日开始,刘彬一直在单位坚守,无法陪伴远在海伦农场的妻子回哈做检查,成为他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得知刘斌家中的实际困难,3月3日,新康监狱党委派出车辆和人员,奔波10小时,往返600公里冰雪路,接送刘彬妻子,并帮忙安排产检。暖心的举动,感动着刘彬和家人。
凤凰山监狱民警韩念哲和双鸭山监狱民警丛明刚,同样因为封闭执勤,错过了妻子产检,也错过了妻子分娩和宝贝出生,无法在第一时间享受初为人父的激动和喜悦。
韩念哲1月28日离家备勤,预计4月2日换防。妻子生产前,胎位不正、血压低。封闭执勤后,无法时刻关注妻子的状况,他心里装满愧疚与想念。但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不允许自己当逃兵。单位领导了解到这位准爸爸的顾虑,向他保证,家里有急事,“单位要人出人、要车出车。”3月12日,韩念哲的宝宝平安诞生。他说,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想抱抱妻子,说声对不起,你辛苦了;想抱抱孩子,告诉小家伙:对不起,你出生的时候爸爸没能陪在身边……
3月28日晚,丛明刚接到通知,可以换岗回家。因为没有事前通知,打开家门,妻子看到他,“很惊讶也很激动”。3月2日丛明刚的女儿呱呱落地。一个多小时后,他得到喜讯。
他1月28日备勤隔离时,失眠、孕吐、行动不便,正在折磨着孕晚期的妻子。他知道,虽然有岳父岳母在照顾,但对妻子而言,丈夫陪伴是无可替代的。回到家,妻子说,医院因防疫需要,产房里不能有亲属陪伴,她独自在产房待了很久。他不忍心追问太多细节,在他看来,让爱人再次回忆这段经历,未免过于残忍。
离家61天,再回家似换了人间。抱起女儿的一刹那,丛明刚哭了。这个流淌着他血液的娇小身躯,让他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与喜悦。他暗下决心,“以后,我会加倍对你们娘俩好。”
余生漫长,这些错过妻子产检、宝宝诞生的民警,会用行动弥补对家人的亏欠。很多年后,等疫情出生的警宝长大了,妈妈会说:“嘿,宝贝,你的爸爸是抗疫英雄。他爱你,也爱这个家。”

丛明刚女儿
监狱民警谈家人说的最多的就是亏欠
“他们也是普通的人,穿上这身警服才不一样”
从春节至今,我们和家人相守家中。龙江监狱民警却已和家人“失联”少则14天,多的甚至已有65天。每当谈起家人,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亏欠。
胡裕楠是黑龙江省女子监狱二监区民警。17年前她“战”非典,17年后当新冠疫情在全国蔓延,她再一次告别挚爱的亲人,参加监狱抗击疫情的第一批封闭。此时,她的母亲已身患重病,儿子即将面临高考……

暴晓平
新康监狱医务科科长暴晓平的父亲离世后,他的母亲的双眼近乎失明。为了方便照顾,暴晓平将母亲接到身边。谁知疫情凶险,责任在肩,由于工作的原因,母亲只能交给同是监狱民警的妻子照顾。如果确定儿子能回家,不管多晚,老人都会等着他到家,才会踏实的入睡。
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监狱民警身后,都有一个亲情故事。“灿烂星空,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监狱民警也都是普通的人,穿上这身警服才不一样。
守卫城池,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他们有过疲惫、无奈,也有温暖、感动......唯一没变的是无悔坚守、默默奉献。连续6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用责任和担当,用精细管理,将疫情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