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伊春市委政法委以共建为基础增强获得感,以共治为手段增强安全感,以共享为目标增强幸福感,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新时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格局。连续16年获得全国综治优秀地市荣誉,于2013年、2017年两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
一、以共建为基础,推进新时代多元多样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努力推进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把综治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以健全完善综治领导责任制为重要抓手,激发各综治成员单位工作动力,形成了齐抓共创良好态势。二是强化基层综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组建治保会、治安巡逻队等1156个,使基层综治组织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加强“两新组织”综治组织建设,在非公有制经济和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综治办,得到企业支持和群众欢迎。三是强化网格化责任体系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布局,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了公共服务、反映民意、化解矛盾等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
二、以共治为手段,打造新时代全民参与开放式社会治理格局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共治是关键。一是推进居民自治改革创新。创新平安民主自治机制,在全市社区全面推行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代表常任制,实现涉民事务由行政包办向居民自决转型。每年全市议决低保对象约15.5万人,低保对象进出动态管理准确率达97%以上;大病救助1.4万人,救助准确合格率达98%以上。二是推进矛盾多元化解体系创新。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体系。创新发展了百姓百事咨询中心、矛盾温馨调解法、“熟、理、情、德、防、活、了”七字调解法等一批经验做法,打造了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的民意解纷渠道。三是推进平安创建细胞工程创新。选定平安家庭、平安景区、平安企业等12个基层创建项目为“平安细胞”工程项目,层层签订了《全市行业平安建设责任状》。全市平安县(区、市)创建达标率为100%;90%以上乡镇(社区)、村(居)、单位、企业、校园、医院、家庭达到平安创建标准。
三、以共享为目标,推动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创新措施,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一是全面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动态防控网络建设,在全市开展了雪亮工程和综治通系统、综治视联网建设,率先在省内启动市级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中心汇聚数据日增量约55亿条,形成了贯通上下的综治信息化网络。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公共安全感连续10年分别保持在97.5%和98.6%以上。二是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把加强和谐稳定的社区建设作为平安建设重要基础,积极进行服务创新。大力加强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推行了居民选警长、警长兼任社区副主任的警务机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资源,社区全部建立了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大厅,搭建起服务群众、警民互动的新桥梁。三是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全面抓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10个区局实现了未成年人零犯罪,嘉荫县“未成年人零犯罪”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央和省领导肯定。全面落实了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政策,实现“清单式”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在全省首创社会帮教向监狱延伸、监狱教育向社会拓展的联合帮教“双延伸”做法,实行刑释人员“创业、谋业、救济”三位一体的安置模式,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