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口之名”到“待遇之实”
|
|
《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暂行)》于11月1日起施行,持《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人员可享受申领驾照、办理出入境证件、免费计划生育服务、子女接种疫苗和接受义务教育等多种“本地化”待遇。上海出台这一政策的关键,是“寓管理于服务”,通过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政策,让外来人才和务工者安心生活工作,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与此相配套的,是上海从7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保新政”。根据新规定,上海可以吸纳农民工等外来人员参加当地城镇社会保险。而在此之前,农民工主要是缴纳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这项政策为一些农民工的落户打开了通道。
此前,上海于今年2月启动“户籍破冰”,只要符合持有居住证满7年、缴纳社会保险满7年、拥有相当职业资格等5个“申办条件”或4个“激励条件”,居住证持有人就可以转为上海户口。今年国庆以后,首批29人已经获得“居转户”资格,进入办理户口阶段。
中国大城市的户籍改革之路何去何从?在专家看来,与上海2月份出台的“户籍破冰”政策相比,临时居住证政策和社保新政可能更具有深远意义。这是因为,户籍破冰新政包含的“引才导向”凸显重大积极意义,但在客观上也强化了上海户籍的“含金量”。而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应是淡化户籍“含金量”,让有户籍者和无户籍者都能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缩小人为不平等差距。
从“户口之名”到“待遇之实”,这应该是中国户籍改革的大方向。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说得好:“户口只是一个本子,其价值说到底就是待遇,而这些待遇里就包括了社保。外来人员渴盼户口,说到底就是希望能和城里人过一样的生活,享受同等的权利。”
作者: 来源:新华法治 编辑:范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