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批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骆马湖被要求改上马湖
|
|
民政部:应慎重更名
声音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视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历史。”胡彬彬说。
地名承载了大量个体记忆与情感,并非哗众取宠的工具。任性一丢后,即使民俗风情能追溯重拾,文化灵魂却难以复原。乡愁何处寻?网友感慨“地名任性一改,我已认不出家乡”。
我国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地名管理应从历史和现状出发,“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其后民政部又出台《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然而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对地名命名和更改仍缺乏系统、强有力的保护制度和规范。
“要把保护地名文化纳入国家国土安全重大国策。”胡彬彬表示,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地方各级宜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对地名资源进行普查。”
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地名文化遗产要得到分类、分级、分层保护,坚持“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慎重更名。
专家指出,要建立地名更改标准,申报核准前邀请专家论证,保证新地名有文化含量。此外需建立中国地名文化国家数据库,提高地名文化保护水平。
-数说
徽州、陕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国多座古城易名的缩影。
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会议发布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
“改名”并不专属城镇村落,一些老街区名也在快速消失。2013年民政部发布资料显示,1980年至2003年北京旧城改造中,胡同地名消失近40%。(北京晨报)
作者: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