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兴农镇原建国乡的十余个村屯,提起民警么凤俭,那可是家喻户晓。老乡们都说,因为有老么在,大家都觉得平安、踏实。
远近闻名的“么凤俭警务室”
提到么凤俭警务室,在乡里人尽皆知。从警以来,么凤俭坚守从警初心,在建国乡派出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每当他身边有人问他,“老么,你有那么多机会调到更好的工作岗位,甚至提职当派出所长,你为什么不去?”他总是笑笑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能为乡亲们多做点好事儿、实事儿是我对他们最好的报答,乡亲们能够认可我、支持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2004年拜泉县建国乡派出所与兴农镇派出所合并,2006年在原建国乡所在地成立警务室,么凤俭主动请缨,要求留下开展警务室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拜泉县公安局党委把警务室改名为“么凤俭警务室”。

老乡们信任么凤俭、拥戴么凤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喜欢找老么唠唠,听听他的意见,而老么也把乡亲们当做家人,村民有事请他帮忙,只要是力所能及、不违背原则的,他都乐意办好。么凤俭的真诚与付出得到了村民们的一直拥戴,乡里乡外大事小情都躲不过他的耳朵,这一切也为警务室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警务室建立的10余年间,么凤俭先后协助侦破杀人案件3起,破获盗窃案件30余起,查处治安案件310余起,调解民间纠纷近千起。
“小阵地”也要有“大作为”
“别看警务室小,但它跟群众走得最近。一旦有情况发生,群众能直接给咱提供线索。”么凤俭说。2011年2月16日晚,春光村村民陈某将邻近村居民董某用刀刺死。按照拜泉县公安局专案指挥部的指令,么凤俭于当天晚上连夜召开治安积极分子会议研究调查摸排工作,随后又深入到辖区26家单位,向业主通报案件情况及嫌疑人体貌特征、着装特点。2011年2月17日上午9时30分,么凤俭获得一业主提供的重要信息,一体貌特征与犯罪嫌疑人极为相似的男子在超市买了一双鞋和一些食品,后又乘出租车去了依安县。线索被迅速反馈到专案指挥部, 11时,逃亡了18个小时的犯罪嫌疑人陈某,在从依安县去往讷河市的出租车上被警方抓获。

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警务室建立之后,我们这一片儿打仗捣蛋的可少多了!”建国中学的校领导这样评价到。建国中学离警务室50米远,么风俭经常去学校搞防范宣传,校里的师生对他更是熟悉不过。他讲安全、送安全,带领师生搞防范,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赢得了校访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不仅如此,么风俭还以警务室为依托,利用每周五村里赶集时间,对集市进行治安管理和巡逻,同时还手把手、面对面地向群众讲解安全防范常识。集市上盗窃、扒窃、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情况得到了遏制,治安秩序大为好转。
扶贫路上的新“先锋”
2017年11月,么凤俭被任命为拜泉县兴农镇建国村驻村第一书记,他致力于驻在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心系贫困村民,将改善民生为己任,脚踏实地发挥作用,得到了乡党委、村两委和群众的认可。
开展驻村工作一年多,他坚持“用真心聆听百姓心声、用耐心服务百姓难处、用细心为百姓办事”的工作方法,走村串户与群众座谈交流,一次次走访,一次次通话,在全面了解全村的产业发展现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等情况后,再与群众共同探讨脱贫致富的路子。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就是这份真诚使他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为他在村里顺利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么凤俭深知“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的道理。要想让村党组织“活”起来,必须狠抓党建工作,只有拥有一个富有活力的支部班子,才能激发党员的责任感,真正让村党组织这个“引擎”焕发活力。为此,他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从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入手,不断加强该村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让党员把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并针对党员提出的意见一一回复。同时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学习党章党规等重要内容,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以促进沟通,增强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他还主动联系乡卫生院建立义诊队伍,不定期地免费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健康体检、义务诊疗,让贫困户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么凤俭平时话不多,经常揣个小本在上面写写划划,本子上记满了村民们的问题。已办结的、正在办理的、有难处的,都一一作了标记。他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村民们多做些实事。”现如今,么凤俭用一名普通党员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平凡中坚守,始终朝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奋斗将理想变为现实!

27年的基层派出所工作,么凤俭用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初心,始终坚守着对一方百姓的承诺。先后荣获市、县先进个人7次,县劳动模范2次,个人三等功1次,曾被评委“全市十大最辛苦的社区民警”。2017年1月被评为齐齐哈尔市“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同年5月19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荣誉称号。2017年1月荣全市首届“十大我最喜爱人民警察”荣誉称号。(于义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