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市中院遵照最高法院核准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王力等一批毒品犯罪分子,通过注射方法集中执行死刑。而此次执行死刑的毒品罪犯,全曾从事制造毒品等新型毒品犯罪。其中,罪犯王力制造、运输毒品案被最高法院列为全国5起重大新型毒品犯罪的典型案例之一,在最高法院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全国通报。
今天是国际禁毒日。市中院相关法官昨称,近年来,冰毒、K粉、麻古等新型毒品逐渐取代了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制毒等新型毒品犯罪已呈滋生蔓延之势。
短信传授技术 制毒主犯获死刑
2007年8月21日,罪犯王力与他人共谋生产毒品“K粉”后,购买了所需原材料、工具,与邓家辉、张红军等人到事先找好的一个养鸡场内,由邓、张两人生产“K粉”。制毒中,王力不断通过手机短信告知邓家辉、张红军生产的流程和技术。
当月24日下午,王力从成都开车到新津制毒地点,并将他人交付的装有17袋白色粉末的纸箱运至现场。当三人准备继续生产“K粉”时,被民警挡获。后经鉴定,现场查获的17包白色粉末净重14.12公斤,氯胺酮含量为85%。制毒点塑料盆内的白色粉末净重9.185公斤,氯胺酮含量为89%;陶瓷罐内的固体结晶物净重14.245公斤,氯胺酮含量为90%。同时,警方还在现场查获手机4部,现金3000元及无水乙醇、氨水、活性炭等制毒原材料和工具。
最高法院核准认为,王力伙同邓家辉、张红军及他人共同制造毒品23.43公斤,以及用汽车将14.12公斤毒品从成都运到新津的行为,已构成制造、运输毒品罪,邓家辉、张红军伙同王力及他人共同制造毒品的行为均已构成制造毒品罪。其中,王力是主犯,邓家辉、张红军是从犯,而且制造毒品及王力运输毒品的数量巨大,所以依法核准了成都市中院对王力的死刑判决。
六旬老妇贩毒2克 重判一年半
就在近日,新都区法院还审结一起贩卖毒品案。出生于1945年的被告人李凤珍因贩卖毒品2克被判处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00元。
去年9月17日,李凤珍在新都镇一茶铺内,以193元的价格将1克毒品海洛因贩卖给陈利。而在当年8月上旬的一天,就在同一地点,她还以700元的价格将1克毒品海洛因贩卖给陈;之后的一天上午,陈利将两包海洛因(0.1克)以100元贩卖给吸毒人员王某。案发后,公安人员在陈利处缴获海洛因0.95克。
法院审理认为,李凤珍、陈利二人已构成贩卖毒品罪,而且陈利因犯贩卖毒品罪和盗窃罪被判过刑,现又贩卖毒品,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两年42件 新型毒品犯罪在蔓延
据介绍,2006至2008年度,成都市中院共审结制造、贩卖新型毒品案件42件,涉案被告人上百人,涉案新型毒品氯胺酮达1100余公斤,其它冰毒、麻古等新型毒品20余公斤,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型毒品犯罪分子达数十人。
“近几年来,冰毒、氯胺酮(K粉)、麻古等新型毒品逐渐取代了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制毒等新型毒品犯罪已呈滋生蔓延之势。”据市中院相关人士称,制造毒品的之所以多,首先是因为对于制作出来的新型毒品的需求量比较大,涉毒人员都抱着新型毒品不会上瘾、毒害没有传统毒品那么大的错误认识,从而沾染新型毒品。此外,制造新型毒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制作原料很容易购买,成本不高,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涉毒人员来说,这些技术容易学会,有些甚至可以从网上下载制毒配方。所以,涉毒人员在利益趋使下,制造新型毒品。
市中院相关法官称,制毒犯罪分子通常选取不易被发现的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偏僻的农村作为制造新型毒品的基地。他们购买大量制毒原料,大肆制造新型毒品,形成了一批制造、加工、贩卖新型毒品的犯罪网络、团伙。去年,成都市中院审理的何平全、夏志军等涉嫌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枪
支案,涉案毒品氯胺酮数量达300余公斤,数量特别巨大,居全省近年来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