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平安播报 地市动态 见义勇为 反腐直击 政法综治 警方传真 平安创建 政法文化 公告发布 诉讼指南 信息公开
精彩专题 检察风云 法院天地 司法之窗 消防安全 交通安全 龙江律师 以案说法 护航龙江 图片精选 视频在线 最新稿件
   
站内检索    
中国传媒大学“窝案”调查:不少人称处罚“有些过”
2015年12月04日 14:15:34  平安龙江网 【 字体:

 

  这次,巡视组收到最强烈的意见是学校的基础建设。自从2006年5月苏志武担任校长以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将这所学校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教学楼、操场、游泳馆、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等多个工程几乎同时进行。

  2002年,可以被视为中国传媒大学“大兴土木”的节点。此前是人才和学科的深度发展,而在这之后则是硬件设施的高速建设。为了配合2004年的50周年校庆,学校早在2002年便开始兴建一批新校舍。但当时的建设工程远没有后来的浩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就因大兴土木而频发贪腐案件,直到2013年,高校的贪腐案件中有80%都与此相关。

  朱玉泉也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基建项目“周期长”。苏志武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5年9月,他说:“如果还不能完工,我们就不开学了。”这是他在操场上对工地负责人说的一句重话。但显然这句话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学校的操场已经修了3年,至今没有完工,已经有3届学生,没有参加过开学典礼。

  在校内人士看来,项目的缓慢运作是因为策划时缺乏前瞻性、预见性。一些项目的预算论证也不够充分、细密。功能定位甚至并不明确,经常导致设计变更、功能变更,边建边改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建工程进度。学校建设资金需求与有限财力矛盾突出。中国传媒大学里的某个博物馆,因为缺乏资金,一建就是10年。“我们这么多工地谁给钱啊?都是靠筹措的,”一位接近校领导的内部人士说,“很焦虑的。”

  于是,“转工地”成了苏志武的习惯。他曾是插队知青,做过车间工人,身上有一种无法消散的农民气质。“很土”,不少老师这样形容他。除了出席正式活动,他总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去学校各个工地转悠。有一次,他甚至穿着雨鞋,戴着黄色的安全帽,拿着铁锹和工人们一起在修建的操场上铲土。

  “我批评过他,”上述领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个校领导不应该这样。”另一位老师则更加尖锐地批评道:“这些亲力亲为的事情应该由校领导做吗?他的工作重点不应该是教学吗?”

  “现在的楼新得像暴发户,基础设施越来越高大上,学术的东西却越来越沉沦。”一位任教二十多年的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执着于硬件设施建设,是因为那些都是显性工程。现在学校的硬件发展远远超过了学术的发展。我们的学术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传媒行业的发展。”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郑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