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止一位老师流露出对上世纪80、90年代教学环境的留恋。那时中国的电视行业刚刚壮大,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刚好参与其中,相关学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发展”。虽然那时的校园里,最高的建筑只是一栋9层的主楼,土路两边还趴着一堆低矮的灌木丛。
一些师生显然不能完全接受校园环境的改变。原有的草坪被挖开,建起了小桥流水;柏油路被撬开,铺上了石板,道路无比宽敞,但行人道消失了。“这些真的有必要吗?”不止一个人这样问。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偶然出现
一个英明的校长吗?”
纪检部门在反馈中提到,中国传媒大学在用人和干部选拔上听取民意不够,公信度不够高,有任人唯亲的问题,在执行纪律时也存在“好人主义”。一位与苏志武相熟的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人为了评职称,“把菜刀拍在了苏志武的办公桌上”,马上心愿得偿。
苏志武自1993年进入校领导班子,“和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学院领导,有机会让学院得到优先发展。”一位老师说,“苏志武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会改变吗?”
曾有一位老师希望竞选学院领导。他有一次偶遇苏志武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雄心壮志。苏志武低着头,对他说:“当领导是要牺牲自己的,是要为大家服务的。”这个老师并不认同,开始大声地反驳他。苏志武沉默了很久,突然说了一句:“当领导,就是当孙子。”“他声音很小,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这位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
院系合并是近年来最令高校头疼的事。早在2002年,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在教育部主张的高校合并浪潮中并入中国传媒大学,这让传媒大学的校园面积增加至49.96万平方米,扩大了一倍。
也是从这两所学校的院系合并开始,老师们对学校的学科设计、学院安排产生了诸多不满。“有人论证过应该怎么合并吗?”一位老师甚至曾在合并后的学院大会上公开指责:“你们研究的煤和我们研究的媒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