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安龙江网讯 阿城区历来高度重视支持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体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工作站。针对近年来我区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性、区域性、行业性等发展变化和特点,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富有阿城特色的行业性、专业性法律援助工作新路子。我们将法律援助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的商业领域,联合区工商局、金都街道办事处、第一百货商店、富氏隆商贸城、世纪名苑、百货大楼等相关单位,成立了阿城区中心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半年来共办理非诉案件39起,有效的化解了商场经营和群众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了我区市场经济环境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一、完善援助网络建设,保障衔接机制运行
为了构建多层面立体化法律援助工作格局,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我局着重从组织、制度、队伍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一)制定方案,提供组织保障。2013年3月25日,联合制定下发了《阿城区中心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司法局副局长、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为组长的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金都街祥泰社区,主任由祥泰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负责中心商业圈的法律援助工作。同时,在每个商场设有法律援助咨询台,每个商场的每个楼层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为志愿者,与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完善制度,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健全了中心商业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六项制度,即受理登记制度、协助法援制度、纠纷排查制度、回访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法援工作行为。为提高志愿者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将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全区法律援助工作结合到一起,按照案件难易程度,给予不同标准的经济补贴。通过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确保了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的有序开展,激发了工作站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培训,提供队伍保障。由于多元法律援助衔接涉及面更广、纠纷更复杂,需要消费纠纷法援衔接办事机构配齐配强联合法援队伍,现中心商业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共有法律援助志愿者47人。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及“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重点对12348法援人员和工商局老同志为主的聘任法援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法援的技能技巧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等相关知识,增强咨询能力水平,牢固树立“温馨友好、亲情感化、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工作理念,努力营造宽松、平和、人文的温馨法援氛围,提高消费纠纷案件非诉调解的成功率,着力抓好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及影响经济稳定发展大局和民生问题解决的扎实功底。
二、创新法援模式,有效化解消费纠纷
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所涉及的领域均是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问题。如何做好此项工作,妥善化解各类经济纠纷,切实保护商场、业户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摆在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法援工作人员直接面对各类矛盾纠纷,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难点、热点、重点纠纷案件较为广泛。因此,我们积极探索矛盾纠纷的“法援确认、协助法援、委托法援”新模式。
(一)开展法援确认,变随意为约束,提升维权效力
工商部门法援消费维权案件具有快速便捷的优点,但由于这类文书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争议双方时常出现反悔,案件执行的随意性大。为保障协议的履行,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使用统一的《非诉调解卷宗》,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申请,把行政调解变为司法调解,同时与司法确认相衔接,通过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当事人反悔,另一方不必再提请诉讼,可以直接申请法院执行,减少了协议执行的随意性,提升了消费维权效力。半年来,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办理确认案件4件,标的额3.65万元,履约率100%。
(二)开展委托法援,变复杂为简单,提高法援时效
按照通常做法,法院受理消费纠纷案件,简易程序要3个月,普通诉讼要6个月,还要经过立案受理、审理、裁决、送达、执行等多道程序,实行法援衔接后,法院对已经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的消费纠纷案件,特别是那些争议金额不大的案件,或由行政部门可以调解的案件,根据法院与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达成的协议,实行委托法援,将案件交由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进行法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大大简化办案程序,委托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后一般只经过法援和确认两道程序,3-5个工作日就可结案,给双方当事人带来极大方便;另一方面,法院委托的案件中大量既有消费者与经营者的纠纷,也有从之前的双方争议延伸到经营者与生产厂家(供应商)的纠纷,使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法援范围扩大,力度增强,执行率更高。如:区法院委托的消费者刘某套房装修油漆质量问题案件,该案件中既有消费者刘某与装修单位的争议,也涉及油漆供应商的问题。经过法律援助工作站认真细致调查和耐心调解,仅用5天时间,案件得以顺利解决,三方都很满意。半年来,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办理委托法援8件,标的额25万元,没有出现新的争议。
(三)开展联合法援,变单一为互补,提升维权质量
“孤军奋战难以应对各种矛盾纠纷。”为此,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融入到了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当中,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与多方职能部门协作,形成以法律援助为主,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整体联动的“大法援”格局——建立“三调联动、诉调衔接”的协作机制,把金都司法所、中心市场工商管理所、金都派出所和祥泰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资源进行整合,及时有效地将矛盾消除在源头,化解于萌芽状态。法律援助工作站邀请了资深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相关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等组成专家库,接受专业咨询或应邀参与法援,提高法律援助的公信力。法援工作人员通常会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向双方分析利弊和责任,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法援协议。
三、紧贴工作大局,保障社会稳定
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的重点是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拓展法律援助的领域。半年来,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发挥作用,提前预防、主动介入、及时化解、定纷止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把法援工作与发展经济大局紧密结合,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法律援助优势,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增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力,对促进全区商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打造“打造金龙山下新都市,阿什河畔明珠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把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工作的全过程,把群众满意作为法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好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透过法律援助工作站这一平台,广大群众及时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信息、表达诉求。对一些发生在商业领域涉及面广、有重大影响的纠纷,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托法律援助工作站,迅速介入调处,有效平息事态。
三是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商圈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以法律援助为基础的大法援体系,做到法律援助、司法调解有效衔接,形成社会各方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进一步拓展了法律援助工作领域,发挥了法律援助作用,扩大了法律援助工作的知名度、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