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湖南卫视知名主持人何炅因被人举报“吃空饷”,引发了广泛热议。虽然,事件最终以何炅辞职而暂时告一段落,但公众、媒体对“吃空饷”的追问却远未结束。
“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活”“吃空饷”无疑是一种违规行为。尽管中央多次向“吃空饷”亮剑,但媒体调查发现,“吃空饷”现象仍屡禁不绝。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然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抱着侥幸心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顶风而上。
“吃空饷”顽疾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利益黑幕。治理“吃空饷”,不能仅仅停留在“清”“退”环节,还应建立“不能吃、不敢吃”的长效机制,重拳出击,追究“发空饷”者的责任。
1人数众多, “吃空饷”五花八门
2014年,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专项整治成绩单,30个省(市、区)共清理清退“吃空饷”16.2万人。其中,河北省清理5.5万人,四川省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省清理1.5万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从多地晒出的“吃空响”整改情况看,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以河北省为例,县级“吃空饷”人员占清理范围人员比例达1.33%。这意味着1万个属于清理范围的人员中就有133个“吃空饷”人员,经济状况较差县的情况更为严重。
“吃空饷”者面目各异,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据媒体梳理,有长期旷工但工资照领的“旷工饷”、长期请假却依然拿钱的“病假饷”、伪造人员虚报多领的“冒名饷”、瞒报去世继续代领的“死人饷”、一人领取两份以上工资的“多头饷”、未按规定核减或核销待遇的“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权力安插进编领钱的“挂名饷”……名目繁多。
另外,一些地方、单位针对50岁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一刀切”,安排其退居二线,“在编不在岗”,但薪酬照领,也是一种变相的“吃空饷”。
形式各异的“吃空饷”背后是大额财政资金流失的客观事实。据悉,2012年,四川、重庆、湖南等7省市,清理出的“吃空饷”人员就达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一年共增加财政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吃空饷”已成为蚕食财政资金的一大“黑洞”。
除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是“吃空饷”的大户外,一些银行、国有企业等也不时曝出带有权力背景的“影子员工”。这些“影子员工”领取的“空饷”,最终也是由国有资产“埋单”。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吃空饷”不仅是凭空吃掉了“饷”,还让政府额外支出了一笔公用经费。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是根据编制人数按一定标准下拨的,人均经费标准各地不大一样,大约每人每年3万元左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
“大力整治‘吃空饷’,斩断伸向财政资金的黑手,对于我们建设廉洁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白景明表示。
今年4月,中央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纪检组组长袁彦鹏在2015年全国人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治理列为2015年的5项重点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