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须“走程序” 熟人立马就办(读者聚焦)
|
|
父亲拿回来的养老保险证上出现姓名错误,“徐”被错写成“陈”。父亲是个急性子,本来就患有精神分裂症,看到工作人员犯了如此错误,非常生气,马上就要到乡政府找人帮他改过来。考虑到父亲的身体状况,我陪他去了。
“你好,请帮我父亲修改一下资料,他本姓徐,老年保险证上打印成‘陈’了。”乡政府工作人员抬头瞟了我一眼:“领证的时候为什么不看清楚?”“是我父亲来领的,他眼神不太好使,没仔细看,不好意思,麻烦你帮他改一下。”虽然工作人员态度冷淡,我还是一脸笑容地对她,并让父亲掏出身份证,证明他们把姓名搞错了。
“光身份证证明不了,需要到生产队和村上开证明来才行。”工作人员冷冰冰地说。本以为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误感到脸红,没想到却提出如此条件。
“身份证都证明不了,开个证明就可以证明得了?同志,这可是你们不仔细给我搞错的啊。”父亲有些不悦地说。
“不管是谁搞错的,都要经过这个程序。再说了,改不改过来也没关系,一月几十块钱的养老金凭证就可以领。下一位……”她的话噎得我哑口无言。“要是别人把你的姓改了,你也会忘了你们祖宗认了算了?”父亲气得脸红脖子粗。考虑到来回好几公里路程,等开好证明再来时工作人员早已经下班。我决定先在一旁等工作人员空闲下来再和她讲讲。
“小王,你们把我姐夫的名字弄错了,最后一个字‘宇’,你们搞成‘宁’了。”一位看起来像干部模样的男子直接走到工作人员面前。只见工作人员一脸媚笑,赶紧将名字改了。
看是熟人,不用证明就给改了,对陌生人却要严格“讲程序”。乡里工作人员如此办事,还有公正可言吗?
四川成都市徐秀云
《人民日报》( 2015年11月03日20版)
作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