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类家庭最容易发生“家暴”
3日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
东北网3月7日讯 作为我国首部反家暴法,该法律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性质和法律责任,让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有法可依。
那么,我市的家庭暴力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妇联、法院、公安等部门获悉,近年来,我市的家庭暴力数量,呈下降的趋势。普法的不断深入、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市民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我市家暴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再婚女子被老公泼酒烧伤
家庭暴力,离我们并不遥远。
胡某永远也无法忘记,2010年,刚刚完成嫁女任务的她,在打工的过程中,结识了让她做了无数次噩梦的李某。
两人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于次年登记结婚。婚后,胡某才发现,李某不但有酗酒的恶习,还总怀疑她出轨。
在别人的眼里,李某老实巴交,可是,关上家里的门,他常对妻子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
2012年,胡某被丈夫打成脾破裂,但她却没有声张。
2014年,两人因家庭琐事发生口角,李某竟在出租屋内,把白酒泼到胡某的身上引燃,使其全身烧伤。
对于丈夫三番五次的折磨,胡某也想过离婚,然而,李某总是威胁她说:“想离婚就杀了你的孩子。”因害怕李某报复,胡某一直不敢离婚,也不敢追究丈夫的法律责任。
烧伤之后,她无奈向妇联求助。通过妇联和法律援助中心,对胡某做思想工作,她终于明白,自己的懦弱和一味的隐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丈夫的嚣张气焰。
胡某最终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胡某果断报案,并提起离婚诉讼。去年5月份,法院判决二人离婚,李某也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一忍再忍多因女性顾虑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暴的隐蔽性很强,很多家暴的被害人,尤其是女性被害人,在受到家暴侵害时,宁可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不愿意声张,这使很多家庭暴力,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直到导致恶性的事件发生。
记者曾采访过一个案例,从外地来大庆打工的孙某,经人介绍,与张某相识,婚后不足半年,张某便开始对有孕在身的妻子大打出手。
孙某告诉记者,自从她嫁给丈夫,婆媳关系一直很不融洽,婆婆经常拿她没有工作来讽刺她,每次她都忍气吞声,丈夫很多次打她,都是因为婆婆。每次只要婆婆一掺和,丈夫就会打得更严重。
平时在家,孙某对丈夫说话十分谨慎,只要一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会遭到丈夫毒打。刚开始,丈夫只有喝醉时才打他,后来,不喝酒也打,每次下手都特别重。
对于丈夫极端的行为,孙某也想过离婚,可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她只能一忍再忍。
而对于上班族周某来说,家中的那种气氛,简直让她感到窒息。7年前,她和丈夫走进婚姻的殿堂,周某的丈夫,比她大7岁,属于大男子主义的人,凡事都由他说了算。
在孩子出生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只要周某稍稍反对他的想法,他就会对妻子实施“冷暴力”,两个人整天相对,却像陌生人一样。
对于周某来说,这样的“冷暴力”,比打在她的身上,还让人无法忍受,然而,她只能一忍再忍,毕竟孩子还小。
很多次,她都想到了离婚,每次,她都没能迈出那一步,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